工程學家如何利用AI抗疫?
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工程教育副教授胡錦添教授讓我們了解工程學家如何使用AI開發新技術對抗新冠肺炎疫情。
香港科技大學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工程教育副教授胡錦添教授
為了防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在各國及社區爆發,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從檢測方面着手。如何及早發現潛在的患者,推行適當措施,及早診治,從而遏止病毒傳播,是一項艱鉅的工作。在今次疫情中,一部份患者會發燒的病症,而測量體溫,即「探熱」就變得十分重要。這工作需時,亦需要大量人手協助,一旦人員與患者有近距離接觸,無疑增加受感染機會,亦為檢測人員和醫護帶來繁重工作及沉重壓力。
如果有一些輔助工具可從旁協助,減低接觸機會與感染風險不是更好嗎?其中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在人群中,快速而準確找出發燒的人。
在2003年沙士一役後,各國的出入境關口配備多台紅外線探熱器,偵測入境旅客的體溫。探熱器所顯示的影像有別於一般拍攝,不同溫度會以不同顏色來標示,因此檢測人員需要專心分析畫面及配對旅客的影像。在人口密集的出入境關口,這些熱成像的畫面往往十分複雜。雖然這些探熱方法比平常使用探熱針或體溫計效率更高,但要辨識發燒的旅客,仍要依靠檢測人員不斷監察探熱器的畫面,增加了傳染的風險和不穩定性。
隨着科技的發展,帶有熱能感應的攝像頭應運而生。只要配合適當的軟件,結合一般的影像和熱成像,經過電腦辨識之後,便可以偵測到畫面中人臉的位置。再配合熱成像的畫面及數據,電腦便能自動找出在畫面上的人的體溫,以及標示出有關溫度。這樣檢測人員便能更容易和準確地找出發燒的人。
這種技術看似可滿足我們的需求,但也有限制。電腦必須利用人臉的特徵 (雙眼、口和鼻)辨識人臉,如果經過的人戴了帽子、頸巾或口罩,電腦便很難單靠分析畫面辨識人臉,減低這項技術的效率。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近年工程師們開始引入人工智能人臉識別技術。現時有部份檢測儀器已發展到人臉檢測的技術,能檢測出戴著口罩人士的體溫,大大減低了檢測人員的感染風險。讓系統深度學習便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技術。
深度學習近年成為人工智能的主流。這項技術廣為人知源於2016年,人工智能AlphaGo擊敗人類棋王一事。深度學習是組成神經網絡,透過一些監督式、半監督式或非監督式的方案,讓電腦自動調整多項參數,從而提高工作的成功率。而要利用深度學習改善辨識人臉的成功率,我們可把一些一般人臉照片,加入一些戴上口罩的人臉照片放進軟件,令電腦自動調整參數,繼而又可以加入一些不同臉部角度、不同的性別、不同的髮型等等的新照片,這樣就可以大大提高電腦對人臉輪廓的識別率。有了這項技術,就能更準確分辨出人臉,測量體溫。
在今次的疫情中,備有人工智能熱能感應的攝像頭,已在不同領域幫助檢測人員和醫護人員。只要細心思考,再利用不同技術的配合,科技定能為社會帶來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