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基因會影響你讀書嗎?

生命科學部周敬流教授告訴你爲什麽我們的基因並不能完全影響我們讀書。

香港科技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周敬流教授

我的同事梁嘉華(Melody Leung)博士之前曾探討了基因編輯嬰兒的問題,可能促使一些家長提出一個問題 — 我們能透過基因工程讓孩子更喜歡上學嗎?上年8月,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表了一項全基因組關聯研究,涉及15個國家/地區裏的110萬人口。研究發現,當中超過1,200例基因變異是與受教育程度有關的。

從基因變異的自身優勢來看,研究結果表明,一個人教育程度的高低有一部分是靠遺傳的 — 倘若父母擁有一些基因變異,則他/她的孩子會接受更多教育。然而,大多數行為上的變異不能僅僅基於遺傳學來解釋。換言之,某些特定基因變異可能與人的行為相關(例如上學時更專心或更願意參與小組合作),但這種相關性絕對沒有因果關係。

事實上,該研究指出,經科學家綜合考量基因組中所有變異的影響而發展出新的多基因評分,只能預測出完成學業年數差異的11%到13%,因此該評分對受教育程度的預測能力没有比人口統計因素例如家庭收入、學校環境或父母支持更準確。

為此,關於先天與後天的爭論可讓我們更好地理解我們的自身行為。基因方面,擁有特定的基因變異或許是有好處的,並且相關變異越多,帶來的益處越多。但我們現在不是説可以更快或更慢解決問題,而是那個人到底有沒有這個能力去解決問題。相比擁有特定基因,出生於特定環境或會更容易些,事實上,後者可以透過政府實施適當的社會政策或父母的悉心照料加以改變。例如,一個人決定是否攻讀醫學學位很大程度上是看他擁有多少資源,以及父母及朋輩的影響,而不是他看他是否擁有特定的基因方可在醫學界出類拔萃。

最後,該研究有力地說明我們無法僅僅根據基因來預測教育結果。因此,要讓學生在學校取得好成績,最好的方法不是單靠基因,而更多是靠我們的決策者:用什麽方式去創造合適的環境令不同能力的年輕人均得到支援可以各施所長,而非僅僅採用標準的測驗分數來衡量學生的成績?即使與香港主流文化背道而馳,我們能否鼓勵多元發展?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思考。

你可能有興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