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祝福還是詛咒?

究竟放生是對動物的祝福還是詛咒? 生命科學系梁嘉華博士解釋為何放生對動物而言或許是一種殘忍的行徑。

香港科技大學生命科學系講師梁嘉華博士

我從未親身試過放生,但從長輩和朋友口中得知,多數人都是以行善積福為理由而放生,亦有人以「貪得意」的心態參與其中。近年,不少有關放生的報導引起關注,例如早前有近300隻淡水巴西龜被放落海,馬鞍山出現大量相信是被放生的蝗蟲,又有人將七箱田雞野放到水質欠佳的河流等。這些被放生的動物往往死於非命,而放生行為所帶來的生態災難,相信大家亦不時聽聞, 漁農自然護理署亦有製作短片和小冊子,提醒公眾要「智慧放生」及「環保放生」。

孟子曰:「見其生,不忍見其死」。放生人士心存行君子之德實是無可厚非,但濫慈悲、不顧後果地放,則有機會適得其反。既有拯救之心,但又不能放生,可以怎樣?也許,我們可以先想想問題的源頭-究竟為何那些動物當初會被困而今天需要被拯救?

有些動物因天災或各種原因意外被困,人皆有惻隱之心,我們的自然反應是伸出援手,幫助牠們解困,這是一種放生。

有些動物是食物,食肉是人類的天性,茹素是一種選擇。現代的生活模式,令我們都離食物源頭遠遠的,市場食肆內食物的選擇繁多,唾手可得。為了滿足我們對方便和有選擇的渴求,市場和餐廳都傾向供過於求,多出的賣不完就丟掉,生命就這樣白白犠牲。所以我們要發揮消費者的力量,謹慎選擇食物供應商,杯葛浪費食物的食肆。要是我們能做到不浪費每樣食物,不過份追求豐盛,這也是一種放生。

有些動物是因為滿足人類一己私慾而被傷害,這是最差的情況。沒有一種動物應該為娛樂人類而死,我一直強烈反對戰利品狩獵(trophy hunting)及釣魚運動(sport fishing)。另外,大規模演示式的放生行為亦然,這些運動衍生出不少商機,商人大量收集和繁殖受歡迎的放生品種,運送過程中不免會有傷亡,野放後的生存能力也成疑。如果惜生是大前提,選擇不放生,反而可能是更有效的正循環-沒有人大規模放生,商人就沒有動機去捕捉和繁殖放生動物。為放生而放生,結果只會淪為販賣放生動物商人的肥肉。

另外,減少污染,令地球變得更適宜動植物生存,放大家一條生路,也算是實踐仁德。以綠海龜為例,南丫島深灣是瀕危物種綠海龜的產卵重地,但「長清長有」的海洋垃圾不但令海龜媽媽卻步,更令部分海龜因誤吞垃圾而生病,甚至死亡。所以鼓勵大家減少製造垃圾,少用即棄產品,並妥善處理廢物,盡可能回收,這樣綠海龜家族就有機會得以延續下去。

如果真的要進行放生,或者可以考慮跟保育團體合作,贊助瀕危物種的研究和繁殖,並透過合適的人在合適的時機,將物種野放到合適的地點。例如「馬蹄蟹校園保母計劃」讓中學生一嘗做代父母的滋味,幫手照顧蟹B,最後將長大的馬蹄蟹按族群分佈放歸自然。植林也是一個可行的方案,將具生態價值的原生品種樹苗,種植到受破壞的地區,令受影響的動物可以重新安居,亦是個不錯的途徑。

你可能有興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