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膠年代

其實我們每天都不自覺地從不同渠道吸食塑膠。生命科學系梁嘉華博士為大家剖析塑膠如何毒害地球。

香港科技大學生命科學系梁嘉華博士

早前,不同社交網站都流傳令人不安的影片,例如從海龜鼻孔拉出幾厘米長的塑膠飲管、擱淺鯨魚的胃部被發現充滿塑膠垃圾、寄居蟹以膠樽為家、海鳥帶著膠袋飛行等。你以為 「硬食」塑膠遺禍是野生動物的專利嗎?今時今日,「食膠」又怎少得我們人類作為始作俑者的份兒?

塑膠製品在現代人的生活中無孔不入,大至家庭電器工業配件,小至兒童玩具,以至牆身的乳膠漆、木製傢俬表面的亞加力力架都是膠。塑膠輕巧、防水,容易模造成不同形狀質感,可軟可硬,要堅固有堅固,要彈性有彈性,也可以混合顔料,可謂千變萬化,色式俱備。塑膠誠然帶給我們很多方便,但廣泛使用塑膠的後遺症已越來越明顯,其中塑膠垃圾的污染最難處理。塑膠不易降解,有些塑膠製品基本上由「出生」那一刻就注定與我們同在千萬年。要在有限的堆填空間裡,埋葬源源不絶的塑膠垃圾是很大的挑戰。另外,焚燒塑膠垃圾會釋出大家聞之色變的二噁英和其他有毒氣體,令政府在興建焚化爐的選址問題上遇到很大阻力。

這些塑膠垃圾有一部分會流入大自然。塑膠曝曬於陽光下會變得脆弱,慢慢分裂成小塊。塑膠微粒大概就是一粒鞭毛藻的大小,很多海洋生物會誤食塑膠微粒,微粒積存體內,透過食物鏈,一層污染一層,最後成為我們的盤中餐。

2017至18年,Orb Media的調查分別在各國收集的83%水喉水樣本和90%樽裝水樣本中檢驗出塑膠微粒。綠色和平在人跡稀少的南極圏,從海水裡驗出塑膠微粒,另外也有調查發現超過九成超級市場出售的食用海鹽樣本含塑膠微粒。水源受污染,水產難以獨善其身。2014年,有研究人員發現在生蠔、青口的腸道發現塑膠微粒,2015年,也有在美國加洲和印尼市場出售的海魚腸道找到塑膠微粒。2016年,南京大學的科學家發現極微膠粒 (大概十分之一粒鞭毛藻的體積)會積聚在斑馬魚的肝臟,並引發肝臟炎。2017 年,隆德大學的科學家甚至証實納米膠粒 (大概千分之一粒鞭毛藻的體積) 會積聚於魚腦,造成腦部損害和行為變化。

有見及此,很多關注環境保育的組織和商業機構都紛紛提出減廢「走塑」計劃,例如最近非常流行「走飲管」,繼紙飲管和不銹鋼飲管,有咖啡店更嘗試以長通心粉和中空餅乾取代飲管;有護膚品公司將磨砂產品內的塑膠微粒換成咖啡渣和砂糖結晶;有食肆為自攜容器外賣的顧客提供折扣優惠,或者使用即棄包裝餐器會被額外徵費等;而政府主導的膠袋徵費計劃也顯著減少堆填區的棄置膠袋數量。

有天,我跟一位醫生朋友討論在香港的街市買餸可以100% 「走塑」嗎?第一句我就被嗆:「無可能,不然要用咸水草嗎?」是的,很困難,膠袋實在太好用、太方便。玻璃盒很重,而且要帶足夠合適容量的盒子,事前要計劃得很好。用棉麻布袋裝蔬菜水果,容易被泥水弄髒,清洗布袋也很費時。那怎麼辦?

我的看法是,可免就免,能做就做吧。食肉獸未能全素,GREEN MONDAY也算不錯。「膠人」未能完全「走塑」,只要在個別生活小節上少用一點、注意一點,已經可以帶來改變,哪怕只是少拿一個膠袋,少用一隻膠叉、一支膠飲管。買雞蛋可以選擇紙盒裝而非膠盒裝,買餅乾糖果可以買經濟裝而非獨立包裝。棄置前想想,如果下次我不想處理 / 我不想地球幫我處理這些塑膠垃圾,可以怎樣做?選擇天然或循環再造環保物料,拒絕即棄的生活態度,多發揮創意以善用身邊資源。如果無可奈何要跟塑膠製品講拜拜,可用的可試試轉贈有需要的人,其他的乾淨回收。過「走塑」生活,是要學習,要思考,要時間適應,但習慣了就好。只要每人出一分力,不以善小而不為,便可為地球減輕負擔。

 

膠袋普遍使用至今才60年,科學家是怎樣得出「膠袋需要500年才可分解」的結論?

現時大部分的膠袋是用不可降解的聚乙烯來製造,優點是柔軟、輕薄、穩定。聚乙烯是有機聚合物,1933年意外被 Dr. RO Gibson 和 Dr. EW Fawcett 發明出來。1953 年,Dr. K Ziegler 改良聚合物生產的化學過程,用鋁作催化劑加速產生聚合物。1955 年, Dr. Ziegler 研發出高密度聚乙烯, 並於1963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按此詳閱研究)。相對於透明承重力低的低密度聚乙烯膠袋,高密度聚乙烯膠袋是平常街市和超級市場用的堅固的白色背心形膠袋。

膠袋普遍使用至今才約60年,究竟科學家是怎樣得出「膠袋需要500年才可分解」的結論?要測試有機物質的降解速度,科學家一般會用呼吸計量法試驗。研究人員會用類似堆肥的方法,將膠袋和其他有機物質 (例如報紙、果皮等) 分別混和在富含微生物的泥土中,並留一個甚麼都不放的作為對照組。在穩定的温度和濕度下,當微生物活躍地將有機物質當成食物去分解並大量繁殖時,便會額外消耗環境中的氧氣,產生二氧化碳。研究人員會以二氧化碳的產量去推斷有機物質的降解程度,並計算其降解速度。因為實驗一般在戶外進行,氣候環境以至泥土裡的微生物的種類和活躍度都會直接影響有機物質的降解速度,所以每個國家的數據都會有些微差異。大致上,報紙和果皮都需要六個星期左右的時間去達至完全降解。而微生物沒有把膠袋當成食物,在實驗時限裡,膠袋頑強地完整地留在泥土裡,沒有被降解。那麼,為甚麼都說是500年呢?500 年大概就是「很長很長時間」的意思。亦有人說,塑膠不能被生物降解,但會被陽光分解,埋在地裡是不行的。陽光的確可以破壞塑膠聚合物的結構,令塑膠分裂成小塊,但事實上,塑膠並沒有真正被降解,只是逐漸分裂成肉眼看不見的狀態,而體積越小的塑膠微粒,越有機會滲透到動植物體內。這些膠粒會怎樣影響動植物的生長和健康,我們還未能完全掌握,但塑膠污染對大自然中各動植物的潛在風險,我們不能掉以輕心。

現時有公司推出可生物降解的膠袋和尿片,但這類塑膠制品的質量會隨著時間變化,亦對儲存環境的温度和濕度敏感,在潮濕温熱的香港未見普遍。所以,源頭減廢仍是上策。少用膠袋和其他塑膠製品,棄置時積極地做到乾淨回收,和以玻璃、金屬或其他環保物料取代塑膠產品。從現在起減少塑膠污染,是我們未來500年的希望。

 

你可能有興趣的